邁梓工控祝大家端午節安康!
節日來源:
“端午”的“端”字本義為“正”,“五”(午)為中。“端午”(端五),“中正”也,這一天午時則為正中之正。據統計,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,達二十多個,如有端陽節、重午節、正陽節、端五節、重五節、當五汛、天中節、夏節、上日、五月節、天醫節、草藥節、浴蘭節、躲午節、午日節、詩人節、五黃節、解粽節、端禮節等
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。仲夏端午,飛升至正南中天,是龍飛天的日子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辭曰:“飛龍在天”。我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《春秋命歷序》:“天地開辟,萬物渾渾,無知無識;陰陽所憑,天體始于北極之野…日月五緯一輪轉;天皇出焉…定天之象,法地之儀,作干支以定日月度。”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、法地之儀,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,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“二十八宿”,在東方的“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”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,即為“蒼龍七宿”。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四時周期相一致,春季于東方抬頭,夏季于南方騰升,秋季于西方退落,冬季即隱沒于北方地平線下。仲夏端午“飛龍在天”,蒼龍的主星“大火”(心宿二)高懸正南中天,龍氣(陽氣)旺盛。在《易經》中,“飛龍在天”既“得中”又“得正”,乃大吉大利之象。
古老節日是古老文化傳承的載體,選擇在端午舉行祭龍節儀與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時節天象有關。在傳統文化中,方位和時間以及卦象是聯系在一起的,仲夏午月午日,龍星飛升至正南中天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曰:“飛龍在天”;端午日龍星既“得中”又“得正”,處于“中正”之位,為大吉大利之象。《易·乾》爻辭中所言的“龍”,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的闡發。天象“飛龍在天”被賦予多重含義和寄托,形成祭龍以酬謝龍祖恩德、祈福納祥、驅邪攘災的禮俗。端午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民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觀。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,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;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,節俗內容豐富。
比賽劃龍舟,是端午節的標志性習俗。聞一多先生在《端午考》中的說法,他認為劃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于戰國之前的龍圖騰,后來演化成了全民族的圖騰崇拜;就是在祭龍的儀式中,才逐漸有了劃龍舟的習慣 [8] 。至今專家公認的中國最早的“龍舟競渡”的圖形,發現于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云龍鎮甲村。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,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,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;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,后來發展為木板制作的龍形船。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:早在上古時代,先民便創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。出土的文物和歷史傳說示明,他們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,生活于水鄉,自比是龍的子孫,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。